传承

市级非遗传承人林志萍在疫情环境下探索新的发

来源:传承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年09月18日 19:59:36
 

就在林志萍迎来演出高峰时,新冠疫情来了--大量线下活动暂停举办,人员减少聚集。然而,“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”,借助社交媒体和艺术创新,林志萍的答嘴鼓表演获得了新的发展。即使在疫情期间,林志萍一年也要录制三十场的答嘴鼓节目。文明创建、征地拆迁、扫黑除恶,这些新作品都紧贴时政、弘扬社会正能量。“答嘴鼓作为非遗的文化内涵,决定了它需要坚持群众路线、反映时代诉求,更加重视公益属性。”

“千金买房,万银买邻居,社区和谐是居民的福气……”镜头前,42岁的传承人林志萍正在和他的搭档表演答嘴鼓节目《有福之嘉》。节奏紧凑、妙语连珠的台词一句接着一句,不用道具、无需特效,仅靠精心设计的闽南话台词和“夸张”的肢体动作就让台下笑声不断,时不时传来掌声。

【来源:厦门日报社】

作为表演艺术的非遗,表演者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林志萍是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答嘴鼓传承人。进入社会后,他曾经有过一份稳定的工作,但是他说服家里人,辞去工作专心投入演艺。之后的一次机缘,他遇到了厦门市答嘴鼓非遗传承人蔡绍琪老师,遂拜师学艺,从此与闽南曲艺非遗项目答嘴鼓结下不解之缘。

答嘴鼓也叫“触嘴古”“拍嘴鼓”或“答嘴歌”,是闽南地区曲艺种类之一,是以闽南话表演的叙事性、喜剧性说唱艺术。答嘴鼓的对白采用严格押韵的韵语,语言节奏感很强,并长于运用丰富多彩、生动活泼、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和俚俗语,注重情节的展示与人物的刻画。早在2006年,厦门市申报的“答嘴鼓”就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是的,在2022年的今天,仍有不少人想看答嘴鼓、需要答嘴鼓,不管有多少观众,林志萍都会坚持演下去。“希望能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我们的队伍,让这条传承之路不孤单。”

在林志萍看来,答嘴鼓风趣诙谐、生动活泼,题材来源于生活,也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语去讲演,特别适合于广场传播;但另一方面,由于答嘴鼓依托闽南话进行表演,潜在受众呈萎缩趋势,以表演为单一载体的形式也束缚了发展。“我们也曾考虑过是否投身短视频平台走‘流量路线',但又担心过度包装会削弱非遗属性,失却初心。”
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 邮箱地址:

厦门日报记者 叶舒扬

正在发展路线上犹豫不决时,一次与湖里区委宣传部的合作让他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--依托嘉福社区提供的平台和场所,让答嘴鼓融入社区文化建设治理。台上,林志萍自己编段子,讲垃圾不落地,讲公共场所不能抽烟,讲邻里互助等文明新风尚;台下,他拍起了微电影,借助现实生活中的故事,将答嘴鼓融入情景剧表演中,形成独特的风格。“拍微电影不容易,我就自己‘从零开始'学拍摄手法、运镜技巧,看大量视频揣摩技巧。”很快,他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开来,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这项技艺。